首页> 头条新闻

2018-10-02点击:

家庭档案中的改革开放40年

社员买汽车行不行?改革开放之初,一场以此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而参与者宜兴市和桥镇退休老干部朱斌培,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十分感慨。

这场讨论是“笔谈”,阵地在著名的《半月谈》杂志。这本杂志1980年第八期刊登“四川青年农民罗德金买卡车跑运输,在当地引起争议”的新闻,这也引起全国读者的热议,有171位读者去信去稿,杂志干脆开辟专栏刊登不同意见。

1980年第十期《半月谈》上,围绕“社员买汽车行不行”共刊发三篇文章,读者王其书是“反方”,认为“这种事不宜提倡”。四川江津地委的一位干部也认为: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不应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朱斌培当时是“正方”,他列出三条理由:第一手续合法,罗德金的车从公社农机站买的,有合同,每月还向生产队交纳公积金、保险金;第二不违反国家政策法令,罗德金的汽车执照齐全有“户口”;第三服务态度周到,干部和群众一致夸他“为农民着想”。

结尾老朱还额外加上一句:“这三条,比有些‘官办’的汽车驾驶员要好上几倍。对这种公私两利的买车跑运输,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应该提倡。”读者朱万金也持赞同态度,并提出“我希望每个农民都有汽车”。

38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争论有了现实答案。据公安部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朱斌培说,那时认为买汽车跑运输是“资本主义尾巴”的想法并不鲜见,确实有必要通过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农民跑运输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生活,凭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有什么不可以?”

经过一次次今天人们认为答案显而易见的讨论,思想禁区被不断突破,群众生活也一天天变好。朱斌培居住的和桥镇,2015年全镇7万人口拥有2万辆汽车。而1980年他参加讨论时,全镇几乎没有一辆汽车,“那时候买自行车都要凭票,乡镇干部下乡都是靠走路”。

和桥镇汽车多起来,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在那前后,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原动力。作为基层通讯员,朱斌培一直关注和桥镇乡镇企业的流变。1985年5月,他发现镇上的和建无线电厂“由个体承包后,产供销出现从未有过的好势头”;1986年2月,他报道和建村“村办工业发展迅猛,全年产值和利润同步大幅度增长”;1986年12月,和桥织布厂“9个月创汇146万元”,成为和桥镇第一个产品出口企业;1994年春节前后,镇里建起拥有200多个店面的综合市场,生意十分火爆……乡镇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记录在他的笔下。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还体现在老朱自己身上。朱斌培记得,无论是当年给《半月谈》投稿,还是给其他报刊写新闻稿,都需要上级盖章同意,“不盖章报刊不给你发”。渐渐的,投稿越来越自由,老朱笔耕也越来越勤,迄今他已在省内外媒体上发表6000多篇文章,获得的稿费一度超过工资。

就连稿费也有变迁。老朱记得最初根本就没有稿费,1973年只有一纸“用稿通知”,“都是义务劳动”;1985年,朱斌培收到的用稿通知单开始有了“稿费(纪念品)已寄出”字样,是一套《鲁迅杂文选》,“我还收到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的‘稿费’——10本采访本,现在还留着一本”;1995年,邮政汇款单代替“用稿通知”,稿费是10元。

朱斌培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发稿和用稿突出集体、淡化个人,稿件录用后不仅没有稿费,署名也是“某某报道组”。1984年10月国务院《书籍稿酬试行规定》出台后,作者才渐渐有了稿酬,从几毛钱、几块钱到现在的两三百元,个人劳动有了越来越合理的报酬。老朱报送的一沓用稿通知,“折射出改革开放进程中尊重知识、尊重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变化”。

回看改革开放这40年,老朱深有感触:“中国只能走这条路!人民生活要提高,不改革开放不行;乡镇企业的发展,离开改革开放不行;如今的新农村建设,更是离不开改革开放。” 本报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