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8-08-31点击:

试飞中的无人机新闻探索

——揭秘新华网重庆分公司无人机团队

刘胜男

技术进步往往成为新闻表达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当年,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图片新闻成为媒体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而如今,火热的无人机,也已被勇于尝试、善于创新的传媒人收入囊中,对“无人机新闻”的探索已经开始。

在西南地区的传媒圈里,新华网重庆分公司的无人机团队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支队伍组建于2013年,从最初的两名成员发展到如今的四人团队,已先后参加了重庆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电影《开罗宣言》部分航拍镜头的拍摄,以及重庆桥梁、中央公园、大剧院、会展中心、两江新区、四面山景区的图片、视频拍摄。总计有百余组图片和数十组视频作品。

“新华网一向注重技术创新给报道带来的新机遇,当商用无人机进入市场后,我们觉得较之传统的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已进入了一个大众时代,可以广泛的用于新闻报道。这种航拍手段必将扩大新闻的表现空间,增加表现手段,扩大新闻的题材。另外,无人机航拍有很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华网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刘刚是这支无人机团队的创始人,从队伍组建之初,他即带领团队开始各种关于无人机新闻的探索。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无人机航拍视野广阔、遥控进入便捷,在灾害性报道中有较强的优势,特别是如地震、洪水、森林火灾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最近的尼泊尔大地震,无人机在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大场景、大活动中需要空中视角的题材,如湖泊、草原、大型建筑等也比较适合使用无人机航拍获取新闻素材。”据介绍,该团队正计划将无人机引入体育报道,即将在马拉松比赛报道中发挥优势。

随着一些小型四轴民用无人机进入大众视野,外行人或许会认为无人机就是“会飞的相机”,而被称作“飞手”的无人机驾驶员就相当于摄像师。事实远非如此,航拍可不是摆好角度、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据刘刚介绍,使用专业级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并非易事,无人机的每次飞行都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是想当然地飞上天随便转两圈,而是需要前期策划、中期飞行、后期制作一整套复杂的过程。

首先,在每次飞行之前,都必须有精确完善的前期策划,包括飞行线路、周边环境、天气预报、设备检测等等,需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完整的飞行计划。有了飞行计划,才能进入“中期飞行”环节,这一环节由飞行小组完成。飞行小组是无人机团队的核心,能否按飞行计划完成飞行任务,能否实现预期功能目标,全看飞行小组的水平及配合程度。飞行小组的首要工作是控制风险,确保安全,其次是飞手和云台手及地勤之间的配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飞出一些精彩的镜头。飞行完成后的后期制作环节也至关重要,经过一系列调色、剪辑、特效、配音等等优化处理,才能完成一部理想的无人机新闻作品。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飞手也非易事。飞手的工作可不仅仅是把飞机飞起来、降下去这么简单。“除了必须有丰富的飞行经验之外,还必须有敏捷的反应力、强悍的心理素质、强大的空间想象力,熟悉各种飞行器材,掌握基本的气象学、航空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甚至还要掌握电工、焊工等修理技能。”刘刚甚至认为,一名优秀飞手的素养几乎和真正的飞行员相当。据了解,用不了多久,飞手很可能需要持证上岗。无人机训练合格证分驾驶员、机长两个级别。其中驾驶员飞行训练培训不少于44小时,包括飞行前检查、正常飞行程序操作,发动机故障、链条丢失、应急回收、迫降等应急飞行程序操作等考核。机长培训不少于56小时,教员培训要求有100小时以上机长经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新华网无人机团队主飞手已经有5年的飞行经验,完成穿越隧洞或是从大桥的两根悬索中飞过的高难度动作,都不在话下。每次飞行,主飞手总会胆大心细地完成航拍任务。

在对无人机新闻探索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新闻采编播的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刘刚团队主动尝试着改良无人机。“现在有些无人机已经实现了直播功能,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技术适配,使其能满足采编播一体化的更高要求,比如航拍画面与地面主持的合成混编、影音同步等等。”

无人机针对传媒领域应用的解决方案确实亟待完善,而无人机的操作门槛或许会成为制约其普及速度的关键。“传媒领域应用的无人机还需降低操作难度,缩小体积方便携带,并且保证续航时间。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可以手机规划航线,实现自动飞行的小四轴无人机,它已能够满足传媒领域基本应用需求,但在智能操控、行业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一个制约无人机在传媒领域应用的因素则在于,中国尚未有相应的法规政策出台,新闻界也无明确的行业标准。而美国联邦航空局对美国无人机新闻的一系列管制、协商、试点、放行举措,似乎也预示着这阵管制之风将吹到中国。新华网无人机团队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呼吁管理部门在政策上支持这项事业,合理开放低空空域;呼吁简化商业性飞行的手续。只有这样,无人机新闻才可在中国健康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