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7-05-27点击:

破“九龙治水”弊端 三江源国字号公园不一般

位于三江源地区的玛多县冬格措那湖,水草丰美,每年5月起成为候鸟乐园。王锦涛 吴成友摄影报道

  核心阅读

  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为我国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探路。建设运行一年来,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明显。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在其腹心区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奔流而出。

  以三大江河源头的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优化整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个保护分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为我国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探路。自2016年6月7日正式挂牌至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满一年,各项生态体制改革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实施,今年年内将完成主要试点改革任务,步入国家公园发展阶段。

  功能重组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九龙治水”弊端

  “国家公园”,并非挂个新牌牌,带来的是体制机制的深刻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普遍存在自然资源产权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清问题,林业部门管理湿地林地,旅游部门进行景区建设管理等,条块分割,效能低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将原有的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弊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说。

  作为一个全新的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具有开创性。放眼国内,没有现成的模式、成熟的经验;借鉴国外,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框架的差异,其经验很难“嫁接”。

  青海在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完整性、原生性的基础上,科学布局,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到管理局和三个园区管委会。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一行使奠定了体制基础。

  “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目前县政府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0个左右统一精简为15个。”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生态归管委会,其他社会管理归地方政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同时,整合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等执法机构,组建综合执法局开展综合执法。“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整合了园区范围内原属各自然保护区及各县的森林公安力量,打破区域和条块分割,实现垂直统一管理,各项工作目前已步入正轨。”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局长孔林志说,“原来是‘九龙治水’,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该立案的没立案,该查处的没落实。如今,涉及山、水、林、草、湖的一切违法行为、犯罪案件都由我们统一管理,垂直打击。”相关整合已取得初步成效,近期,三江源地区就查处生态违法案件52起,处罚违法单位及个人50家次,罚款32万余元。

  生态健康生活富裕,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来说,三江源是他们的家园。而当前三江源地区人口超载率34.62%,贫困人口达24万。

  如何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并从中受益,让牧民从草地利用者转变成生态管护者?“首先要把握好牧民群众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我们创新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治多县副县长、长江源区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专职副主任才仁闹布说,“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

  “去年共安排专项资金3529.8万元,用于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劳务报酬。”李晓南说,目前,共有9975人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将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且落实精准脱贫原则,生态管护员中一半以上来自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健康、生活富裕,是我们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目标。”

  曲麻莱县曲麻河乡的措池村,海拔4600多米,位于长江第一峡口往西30余公里处。“村里原来共320多户,生态移民搬迁出去了60户。”村支书尕玛说,目前村里有47名草原管护人员,每人每月工资1800元。“村里牛羊减少了很多,大家对草原的管护也非常认真。”尕玛指着远处的草场说,草明显密了,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时常在村子附近出没。

  近期,国家公园将对现有的生态管护岗位的管理制度、巡护制度、绩效考核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结果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将落实园区16400个公益岗的设置和信息化管理。

  “未来一户设一个草原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转变为保护生态为主。”曲麻河乡乡长罗松战德介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把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合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河源水源地、林地、野生动物等进行日常巡护。

  系统保护精准治理,探索天地一体化监测

  三江源建国家公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冰川雪山、江源河流、高寒草甸等生态系统遍布,为了强化对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区域的自然生态的整体修复,公园被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保护。同时,各分园区又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

  一年来,在12.3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管理局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强化对园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对重点野生动物进行观测。

  “前些天,在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大峡谷拍摄到了雪豹。”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项目工作人员赵翔说,这次拍到的是雪豹的标记行为,即对同类宣示“这是我的领地”,“这些资料很难拍到,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雪豹的习性。”

  为加强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计划建设大数据中心。野外调查项目的数据,将在这里汇总,并向相关研究机构开放。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云服务平台等多个信息管理和展示平台,将在年底建成。

  此外,青海省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携手,加强国家公园内通讯和生态监测工作。“监测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支撑起强大的保护能力。用航天集团最新的卫星遥感技术,来支撑国家公园的检测,能实现大范围全流域多覆盖的监测。”李晓南说。

  一个“天地在我心”的大数据三江源,正孕育着这座国家公园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