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6-05-17点击:

9.png

  

    通讯员/一群  本刊记者/寒冰

  编者按

  2016年初,经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审议、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武汉理工大学孙涛垒教授第八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以表彰他在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绩。

  自2011年实施“15551人才工程”以来,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共聘请了24位学科首席教授,从德国回来的学者孙涛垒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现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笑起来有点邻家大男孩味道的孙涛垒很年轻,今年也才42岁,然而在生物界面材料研究领域,他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绩,站在了世界最前列。

10.png

  研制“界面扩张粘弹性”测定仪

  孙涛垒祖籍河南,父亲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母亲在同一所高校工作。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他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儿时,孙涛垒就展现出兴趣广泛、爱动脑筋、勤于钻研的特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早已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从初中时期,他就开始自学《数论》等高深的数学理论,并尝试解决近代数学中的几大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基于对数学的热爱,他对计算机及其运作原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985年家里拥有第一台计算机时起,把它及随后的几代机型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都摸了个透。这些兴趣爱好占用了孙涛垒不少的精力,但过程中严密的数学逻辑训练和练就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为他后来的求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他考上了武汉大学,但没有选择他自己很喜爱且当时也非常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而是选择了冷门的化学专业,因为他认为“化学是有原始创新的科学,很有用”,而“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

  进入大学后,孙涛垒广泛涉猎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大四时期就开始进实验室,并有意识地开展跨度较大的研究。1996年进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感光所)进行硕博连读学习,做博士论文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充分显示了孙涛垒的创新能力。

  孙涛垒的博士论文内容是胶体界面化学中界面扩张粘弹性研究。做这个研究需要仪器。当时国内没有这种仪器,国外也没有成熟的商品化仪器,他决定自己动手做。然而到了实际操作才知道有多难。

  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没有样板、甚至找不到人咨询,怎么办?孙涛垒不放弃。导师给他提供了5万元经费,工作得以启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良好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帮了大忙,两年时间里,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查阅原始资料,分析理论基础,确定了最终方案。他与仪器加工企业合作,终于做出了中国第一台“界面扩张粘弹性”测定仪。其后,孙涛垒用这台仪器做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博士论文也得以顺利完成。

  “界面扩张粘弹性”测定仪一诞生,便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直到现在,这台仪器仍在使用。2002年,上海中晨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将其实现了商品化,首台仪器卖了30万元人民币。

  2005年,孙涛垒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明斯特大学开展交流工作。由于在生物界面材料领域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2006年,孙涛垒获得洪堡基金会和德国联邦教科部联合颁发的Sofja Kovalevskaja奖,并获得高达100万欧元的研究基金奖励。孙涛垒是这次12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亚洲人。

  用这100万欧元,孙涛垒在德国成立独立研究组,从事生物界面材料的前沿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中很多人已经回国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成为科研骨干。

上一篇:51用车创始人李华兵的“狼性”
下一篇:雷贤忠:一件事 一群人 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