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9-12-30点击:

总热度

1

习近平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 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担负起主体责任 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448.94

2

2020年考研12月21日起开考:341万人报名 创历史新高

382.82

3

沈阳警方通报“沈阳大学研究生因奖学金纠纷被捅伤”

111.77

4

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 让严进严出成常态

63.03

5

今年至少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把手”调整

53.07

6

大学生读书调查:近五成每天读书不足半小时 小说最受欢迎

36.22

7

教育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30.07

8

北京市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检出率达34% 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

15.54

9

小学生课堂上被连扇耳光 涉事教师已停职

3.82

10

山西一小学推上学打卡APP被叫停

3.44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监测周期:12月18日—12月25日)

热点事件解读

舆情传播态势:考研人数再创新高,考研热现象引媒体关注

12月21日,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开考。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较上年增幅达17.59%,人数再创新高。如果拿2016年177万人考研作为基数,五年时间,国内考研大军的人数已经翻番。针对考研热现象,中新网、中国经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华声在线、大众网、河北新闻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探讨如何理性对待“考研热”、考研为了什么、“考研热”要冷思考等话题。媒体表示,考研人数不断激增的背后反映的是学生、高校、社会甚至更多方面的问题。微博话题#2020年或为最难考研年# 、#考研报名人数创新高#、#给341万考研人加油#被网民参与讨论近3万次,浏览量超5千万次。12月25日,梨视频采访报道,在南京理工大学自习室内,已经有2021届考研生开始占座。有同学说,考研形势严峻,来晚了就没座了。更有大一学生表示,不管保研还是考研,反正一定要读研究生,因为本科不好找工作。

每周教育舆情观察:舆论关注考研热学生应理性规划未来

(监测周期: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单位:篇)

每周教育舆情观察:舆论关注考研热学生应理性规划未来

“考研热”热点词云图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媒体专家探讨考研热背后原因,建议考研切勿“随大流”

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热”持续不退的主要原因

河北新闻网指出,考研热的背后是就业市场对学历的热捧。有专家分析,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不少岗位招聘环节上提高对岗位学历要求。为了拿到入职“敲门砖”,越来越多人加入考研大军。中新网报道,行业专家表示,从考生角度分析,绝大多数考生希望藉由考研完善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促使考研热度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学历的高低依然与薪酬成正比,不少考生都希望通过学历“镀金”来获得良好的薪资待遇。

学校的积极“鼓励”助力学生考研

华声在线报道,大部分高校在本科生面临毕业时,都存在鼓励考研的现象,更多的本校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高校本年的就业率也会不断增长。许多学校置本校教学、学科和学风建设于不顾,他们把考研要求当成准绳,把考研彻底变成了风向标,以至于教学大纲被考试大纲取代,彻底沦为了“考研基地”。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考研人数增加

央广网报道,考研人数激增,与我国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当前,经济稳步发展和结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考生对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华声在线指出,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本科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高效率大踏步向前发展。同样,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增加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研与否要理性选择,不应“随大流”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考研热”背后,也存在着问题。虽然高学历能够为学生带来优势,但是这种相对优势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考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理性选择,不应有“随大流”的盲目心态。

网民探讨考研热现象,反映学历与能力的较量

每周教育舆情观察:舆论关注考研热学生应理性规划未来

图:“考研热”网民观点抽样

44%的网民表示,有些岗位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并反映社会学历歧视链严重。31%网民认为,并不是所有专业考研都合适,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认识后,再做决定,不盲目跟风是第一步。19%的网民反映正是因为本科毕业没有合适岗位,只好继续读研,然后再就业。6%的网民表示考研不易,为考研学子加油。

学生、高校、社会均需对考研摆正态度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读研主要动机是获取研究生学历、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亦成为考生读研重要因素。报考人数上升的同时,也有媒体关注到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的戏剧性场景。报告显示,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广东省弃考率达到约11%;辽宁省弃考率约11%。媒体指出,面对“高烧不退”的考研热,各方都应摆正自身态度。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路;高校明确自身定位,莫让学校成为“考研加工厂”,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持续不断地考研热带来的人才增加,社会进步,国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