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8-02-19点击:

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黉门街社区,因为有了社区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党建工作变得有质感、有温度、可触摸,图为社区居民唱起自编歌曲《黉门》。本报记者 王若冰 摄

数说成都

2017年,在“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作为全国首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副省级城市,教育发展指数蝉联副省级城市第一。荣获“中国书店之都”美誉,书店数量仅次于北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散乱污”企业全市户籍人员再就业率达95.96%。新增养老服务床位1.4万张,开展长期照护险试点。空气优良天数达235天,较5年前增加103天。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9.33岁,较“十二五”初期提高2.31岁,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3.5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总量与增速均居第二位。

在中心城区开展 “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将新建2557处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平衡,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到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50%以上。

■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

■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腊肉香肠拼盘、咸烧白、凉拌鸡,这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几天,每天从中午开始,70岁的刘道笠都会和街坊邻居一起,在位于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小税巷5号墨韵苑院内的“奶奶厨房”中,准备起团年的晚餐。

“现在做饭,不用看天色了。”越近除夕,“生意”越好,每天迎来不同的街坊邻居,刘道笠总是会换着花样烧,香气四溢。烹煮结束,她也一定把灶间拾掇得干干净净。

去年7月,在社区党组织支持下,刘道笠家一楼旁边的阳光棚改成了活动室,摆上桌椅板凳,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奶奶厨房”。身为社区民情专递员的刘道笠,在这里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食。她坚持只收取成本费,对社区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还会送餐上门。一碗面、一勺粥,或是一碟小菜,温暖身边的人。

帮助建起“奶奶厨房”,这是黉门街社区书记申民辉去年夏天带头办的一件“大事”。说是大事,是因为在申民辉看来,群众利益无小事。而要办成这些群众最关注的“大事”,只靠申民辉当然不行。在黉门,因为有了社区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党建工作变得有质感、有温度、可触摸,党组织在基层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去年9月,成都召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坚持党的领导,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党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出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政30条,制定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和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五大体系”,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这样的变化,正是成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的具体落实。

这样的变化,也是成都以“城市的核心是人”为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创新方法手段,千方百计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生动实践。

到2022年,全面优化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制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上个月,成都召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六项重点工作——推动商业发展高端化,拓展西部消费中心地位;推动生活服务便利化,创造舒适便捷生活环境;推动服务供给品质化,积极回应市民需求变化;推动消费方式多元化,引领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推动城市发展品牌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激发生活城市生机活力。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成都将奋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一直是成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5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平均达到了66.8%,便利交通出行、提高市容环境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帮扶困难群众、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加强养老服务、保障食品安全、改善居住条件、实施文体惠民、推进便民服务……“十大民生工程”的全面实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太多变化。在“2017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成都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去年,成都开展8大类18项“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新建2557处公共服务设施,总投资约890亿元,届时,城市建成区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实施率将从61%提升至7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平衡,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都正奋力书写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时代答卷。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