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2016-05-14点击:

  选好家教-做好家教-上选师无忧

  公众号 xuanshi51-home <--长按可复制

  我就读于广东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学,非985,非211,我是一名工科生。我之所以说这个,只是想提前给自己打个标签。

  大一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未来,很积极的加入一些社团,当然加入社团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当然事情没有我想象的简单,我那会的表现没有任何出彩,所以,我只能在我想去的社团里面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员,这是我不愿意的。所以,到了后期我基本上不参加那些社团活动了,因为,在我看来那些社团活动,简直是走样式,而且那些干部,也不是我想结交的朋友。

  后来,我除了陪女朋友,基本就在宿舍看电影,玩游戏,或者陪舍友出去吃宵夜。对了,我在大学的特点是,不喜欢去上课,并不是因为我喜欢逃课,而是因为,我觉得上某些课对我来说,价值不大,对我未来的生活真的没有太大意义,例如近代史,马克思,英语等。我表达的意思不是这些学科没有用,就拿近代史,其实,我自己平时已经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了,但是,我不想了解的是历史的那些学术原理,我不想一味的浪费脑细胞去记忆这些东西,例如,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意义。我只想知道五四运动的整个事件始末,而不想知道他的历史意义,恰恰相反,近代史里面讲的就是这些。又例如马克思,确实很有用,只不过我认为学好马克思很费劲,而且,不够实用。我宁愿去学社会心理学这类的课程,而选择在马克思的课上逃课(为此,我的马克思老师教训了我不少)。当然,我阐述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可是,我在大一,没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或者说,我的决心不够,我做某些事情一般分为利益驱动,和爱好驱动。其实,我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我没有那么做,因为那会我不够“理智”,也不够老练。我还远远没有看清楚很多东西,也没有发现一些微小的事情存在很大的价值。然而,跟我同班的学生分大概分为三种,一种很积极去上课,对待专业课也很积极,似乎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从大一就开始累积技术基础和人脉基础。第二种,是很普通那种。老老实实上课,为了奖学金去参加各种活动(我在大学时期固执的认为这是最愚蠢的行为),然后绩点排名也不错。只不过,不上课的时候,也见不到他们的活跃。最后一种是,和我一样逃课的。不过,他们和我不一样,他们是为了逃课而逃课,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逃课,我也很难搞懂他们究竟想干嘛,明知道智商不行,还逃课,后来他们基本都会在期末的时候挂科(然而,本宝宝虽然逃课,可是挂科记录为零)。这一类基本归类为失败者,从大一开始失败,一直失败到大四。

  

  后来上了大二,认识的师兄突然长大了!(因为他们要找工作了)。我看到了,哪些师兄师姐是笑着走进大四的,哪些师兄师姐是哭着爬完大四的。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了,而且,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了动力,居然开始坚持下来了。我开始在实验室里披星戴月,起早贪黑,不到七点半就出门,不到十一点不回宿舍。就这样,我在积累着我爆发的养分,不知不觉的,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仅是,专业技术,我学到了更多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堆比我还要积极的人,他们身上闪耀着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就像刚从沙漠里被捡回来的海绵一样,我在那段时间,我吸收着各种各样的精华。然而,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是我之前说过的那种第一类人里面的,技术帝(其他我称为社交帝和考研帝)。我突然就和他们走在一起了,虽然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和他们走同样的路。事实证明,我和他们只是走一段路同路而已!同样的时候,其他后面两种人,第二种还是安安心心的去上课,去签到,过着安静的大学生活。最后一种,还是整天逃课,一到考试就提心吊胆。他们,完全没有变化,也没想过变化。

  经过一年左右的沉淀,我在某个技术开发方向已经初步入门,通过师兄的推荐,我进去了一家很小的软件公司实习,提前步入工作环境。那会,对自己的定位很低,每天都很努力的去学习,向公司的前辈请教知识和经验。可是毕竟是小公司,那些前辈在软件开发这个行业算不上精英,只能算平庸的工匠吧。所以,实际上,我在那家公司,只是见识到了技术和产品是怎样一回事,当然会,我多多少少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不过,也有在那家公司结交到特别好的朋友,毕竟,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只是把软件开发作为工作,并不是像我这样,热爱,而且像让自己出类拔萃。我在那家公司待了四个多月,我就辞职离开了。相反,看一下我同届的同学,考研的那群学霸,已经开始准备保研的工作或者开始泡图书馆了。第二种同学,还是上课上得很开心,只不过,他们不去参加活动了,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老油条一样了,看穿了学校那种把戏,不会再上当了。第三种同学,也还是那样,lol估计升了不少段位,挂了科再补,补回来又挂了其他科,就像跳不出的循环一样。

  很快,我就总结出从那家小公司离职的收获,我需要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于是,我又开始找实习了,经过层层波折,我进了一个知名的电商公司,我身边不乏bat出来的大牛,整个公司,我看到不止是技术而已,我看到了一种大公司的文化,一种大公司的生命力。我除了向项目组的前辈学习技术之外,更多时候,我在思考的是关于技术之外的东西。例如,沟通能力,执行能力,怎样一种人才能在所有场合表现得出彩....这次,我就想一个好奇的孩子,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基本天天都在学习,天天都在思考问题。那会,我觉得,自己成长得很快。然而,我的同班同学,保研的那几个学霸,基本都拿到保研资格了,考研的桌面也堆满了各种红红绿绿的书了。第二种,平平淡淡的同学似乎开始紧张了,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离就业那么近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努力了三年,终于可以指点江山了。可事实上,他们会发现,现实远远比待在课室里听老师上课要残酷。他们还需要忍受和经历更多的东西,才能在职场中获得自我。当然,最后一类的同学,还是丝毫不紧张,似乎丝毫不关心工作。或者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毕业。他们也很郁闷,很不开心,所以他们决定先打盘lol放松一下再说。

  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战争,所谓找工作。我处于互联网这个行业,我们行业对校招有个说法,“金九银十”。也就是说,大公司校招基本在九月份,当然十月份也还有一点大公司举行校招。例如,阿里和腾讯都是八月底就开始校招了,百度是九月中。我很早就开始准备校招了, 因为毕竟提前了解到校招是怎样一个流程,校招需要怎样的人才。然而,看看我的同学们。保研成功的同学,依旧很努力,开始准备留学或者发表论文了。考研的同学,再也看不到了,除了他们回来睡觉那一会。平平淡淡上课的同学,开始在私底下讨论关于工作的各种天方夜谭,在讨论上届的那个师兄师姐如如何如何厉害的offer,开始讨论哪个公司福利好。可是他们却只是讨论而已,就像一条爆发性的新闻突然在电视上传开,街边大妈看了电视之后,在街头各种畅谈各种猜测。其实,他们应该更主动一点,去了解校招的真正面目,去关注各大公司的校招动态,去为校招做各种准备。最后一类同学,是最开心的一类人,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校招,他们开心的是,大四终于不用上课了,只要自己把补修的课程上完了,就可以愉快的打游戏了,这样的未来确实很美好。

  突然,某天学校发了一条通知,请拿到 offer的同学到辅导员办公室领取三方协议。从这一刻起,突然传来了各种消息,某某进了阿里,offer 13k/月,某某进了腾讯,offer 11.5k/月,原来某某ACM厉害那么有优势,他靠着这个进了微信......各种坊间的说法流传出来。而,我确也是被流传中的故事的一个主角。他们称我为 offer爷,因为,我拿了bat之中的两家公司的offer,顺手还拿了某知名网游公司的offer和某知名电商公司的offer。突然,他们觉得,那个整天逃课,整天扯淡的家伙居然也是一位大神,这个根本看不出来的把。其实,我笑了,不是看不出来,是他们根本没看到。我大二是怎么过来的,天天在院楼code代码,从七点半一直到晚上十点四十五分(我是踩点回宿舍的,宿舍11点门禁)。我看书,写代码和学习笔记的时间,绝对不比他们花在玩的游戏的时间上少。我向优秀的师兄和前辈,学习了大量的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我无时无刻不准备着自己的工作,我就像一个疯子一样,不知疲倦的学习着,思考着。其实,我付出的东西和经历过的痛苦远远比考研的同学多,只不过,我更加自由而已,我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技术。

  然而,在现在临近毕业之际,我更多的思考是关于未来的生活,关于未来三年内我的打算,至于毕业设计什么的额,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保研成功的同学还是那么努力,依旧在实验室起早贪黑,依旧看各种学术性很强的书。考研的同学依旧准备着考研,他们也过得很踏实。那类平平安安读了三年多大学的同学,现在正着急着,他们惊奇的发现,找工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一回事,大公司根本看不起自己,小公司给的薪水远远没有传闻中的互联网那种高薪,他们开始着急,开始向各种人请教,开始关注各种大公司的校招动态,其实他们不知道,大公司这会基本没有校招了,于是他们开始后悔,后悔自己错过校招了,开始捶胸顿足,开始反省人生,开始吐槽就业形式。不过最后一类的同学,也开始紧张了,他们有的决定考研了(因为考研可以暂避找工作的压力),他们有的开始想学习技术了,有的想考公务员...总之各种想法,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也就是想想而已,想完了依旧很开心的玩着他们的游戏。

  

  最后,我不评价哪类人比较成功,因为人和人之间不存在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你自己花了一个小时去看书和花了一个小时去玩游戏还是有区别的。至少,你看了一个小时的书,你学到的是书上的知识,你玩一万个小时也成不了大神,所以你玩这一个小时游戏,确实对你以后的生活来说,基本不起作用,相反,你能成为大神的话,玩游戏也是一门职业。对,我要说的就是如何在大学里面反省自己的行为,如《周易》言,穷则变变则通,我们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第二点,交流,交流是碰撞的火花,交流能让一个人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点,保持低调,不可浮躁。这一点,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学习效率,保持一个更低的姿态,才能更好的压制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惰性。其实,大学从来就是一座魔法院,你会发现这里有着各种神奇的魔法,而你,需要做得是去遵循一种魔法或者创造一种魔法。